在106年前的今天,1913年3月20日(农历1913年2月13日),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。
历史性的照片,必须把赤身伤痕也拍摄出来。
历史是不能假设的,但对于宋教仁遇刺,大家都乐意去推断、去假设。近期面世的宋教仁与民国政治的研究新著,仅有张晓波的《民国的开端——宋教仁评传》,此书是从宋教仁遇刺入手,剖析民初的政治乱象,虽然没有进一步剖析宋案对后来一百年的政治影响,但已经做了一个理解的开端。
历史传记的体例,甚至本书的中心章节(《革命内部的领导权之争》与《惰性军事集团的开始》),与宋教仁没有特别大的关系。作者的用意,旨在以宋教仁来带动对于“长时段辛亥革命”的总体评论,解析民初制度建设与政治实权派(北洋、国民党与立宪派)之间的调和与冲突。
历史图景上,各派力量紧张对峙。宋之死,只不过是将这种对峙公开化了。宋遇刺,是民国第一大案,也是百年悬案,到底谁刺杀了宋教仁,至今莫衷一是。作者对于应夔丞(青帮大佬、刺宋主凶)与洪述祖(应夔丞北京联系人)之间密电的考证,认为刺宋一案,北洋系难以脱离干系。但作者也没有给宋案下一个究竟谁主使的结论,提供了三种可能性:一,袁世凯授意;2,袁世凯默许,但未下达明确的指令;3,洪述祖揣摩袁世凯的意思。